好多坑。也许填好几年。会不断修细节。
 
 

假如《伪装者》没有完结,楼诚接下来可以做什么

我认为,《伪装者》全剧最有分量的一句台词,是第6集明镜在小祠堂拷问明楼问他到上海做什么,明楼说,做中国人该做的事,明镜追问何以见得,明楼说,时间会证明一切,“也许三五年,也许七八年。”

明楼说这句话的时候正是1939年底,距离日本投降5年多,距离国民党溃败8年多,时间卡得如此精准,是偶然吗?是巧合吗?是编剧强行开天眼吗?不是。

明楼的人设光环中,有一个最亮眼的经济学家身份。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在制订经济计划时,必然要对未来的经济动向和市场做出预判,这种能力,用在预判战争局势上同样适用。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是争夺生存资源;决定战争胜败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后勤。一场战役的成败,也许有很多因素,但是,扩大到泛义的战争,后勤保障才是根本。

《伪装者》的结尾是在1940年,当时日本的战线已经拉得很长,战争消耗的物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日本的生产能力,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1939年时本国内已经在实行配给制,而美国对日本实行了战略物资禁运,石油橡胶等物资奇缺。有资料表明,1940年春季山本五十六就在考虑夺取菲律宾并且以菲律宾为跳板夺取盛产石油的东印度的计划,当时菲律宾在美国控制之下,所以日本迟早要和美国正面杠上。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署同盟条约,成立轴心国军事集团,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一个前兆。我相信,明楼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应该早就对这一切洞若观火。

《伪装者》在剧情设计上有一个令我感到遗憾的地方,就是明楼作为军统中共双料情报科长,搞情报的能力还不如《潜伏》里的余则成。从头到尾也没显示出他搞到多少情报,剧情的重点都在杀日本特务上,明明这应该是行动组的事情。唯一的情报战胜利是死间计划,这个计划还是他的老对头王天风制订的。明楼版的死间计划,用他自己当肉馅填进去,导致军统中共的上海站又得瘫痪一次,实在是不够明智。王天风说得好,“你的位置无可取代”,明楼把自己填进去,这在情报战上是很大的损失,也太不经济了。

1941年,中国在情报战上有一次极其辉煌的胜利,那就是军统和中共方面都得到了日本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并且分头通知了苏联和美国,可惜都没有得到重视。

《伪装者》如果没有完结,那么接下来,1940年,明楼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应该能够预测到日本方面针对菲律宾的作战计划,进一步,综合考虑美国参战后,同盟国与轴心国双方军事力量发生逆转,预测到太平洋战争的结局,基于这个出发点,明楼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向日本特高课提交一份报告,指出菲律宾的战略地位,这个观点将与日本军方高层不谋而合,必将受到高度重视,这是一张很大的护身符。明楼可以进一步取得日本人的信任,搞到更多关于经济甚至战争方面的情报。

1940年-1941年,同时也是传奇间谍佐尔格在日本大肆活动替苏联搞情报的时期,我为什么要想起他,因为明诚恰恰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留苏光环。苏联当时一直很担心日本会把主要进攻方向转向苏联,这样苏联就背腹受敌,不得不同时对付德国和日本两大轴心国,所以苏联一直非常重视对日情报的收集,那么上海的汪伪政府乃至特高课里,混进几个苏联间谍也不奇怪,如果这个苏联间谍恰好又是明诚的同学,双方从互相猜疑到联手搞情报,这个狗血撒上十集八集一点问题也没有。

那么接下来,日本投降后,明楼在国民党政府干了些什么,可以参考冀朝鼎,接收汪伪物资,新五子登科,中统军统斗法,发行金圆券,太子战公子,顺便搞情报,就算以《潜伏》那种快节奏的叙事手法,最少也能编二十集。然后国民党卡着明楼设定的时间点,在第八年的年尾溃败了,这时候明楼的剧情走向可以参考陈翰笙,施施然登上第三国的飞机,去替英国人做情报分析,想必常凯申也拿他无可奈何。至于新中国成立后,楼诚可以发挥的地方就更多了。明诚可以刷苏联外挂,明楼可以刷经济外挂,不管是搞建设还是搞情报,都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要拍电视剧,三十集打底吧。

PS,我私心里是想让明楼在66年以后当个驻外大使,明诚可以做武官,这样还是一起工作不拆伙,又可以躲避国内的斗争风头。

又PS,驻外武官这个位置,最早就是为了安插间谍设置的。驻外武官是兼职的公开间谍,这是各国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27 Oct 2015
 
评论(93)
 
热度(980)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深水 | Powered by LOFTER